沧州师范学院创新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建设
沧州师范学院坐落于河北省东部渤海之滨、运河之畔的沧州市。学校始建于1958年,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0年3月升建为沧州师范学院。201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十大学科门类的地方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学校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利用齐越教育馆、野生动物标本馆、文字博物馆、洪昌美术馆、校史馆、图书馆和体育训练馆,打造“赤橙金绿青蓝紫”七色育人文化,围绕“三全育人”形成了“十大育人”体系的工作格局,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北省文明校园”。
近年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民族工作精神,把加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建设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丰富各民族师生精神生活、展示全市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和运动水平的重要抓手,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强化举措,统筹推进,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高标准规划。
在目标方向上,坚持铸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在前列。
在功能定位上,我校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目的传承、保护、开发利用以及运动训练的科学研究工作。利用学校体育工作平台,做好校内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宣传工作,加强与社会、校际交流,积极开发学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加强对外联络,争取社会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二是高品质建设。
为了保障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基地有效开展工作,推动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更好推广,学校成立了专门组织机构,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主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体育学院。
研究制定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主体责任制度。由体育学院组织成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学科专业带头人为教研室主任,以相关专业教师为主要成员,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教学、科研、训练、赛事组织管理等工作。同时,制定了《教练员、运动员选拔训练管理制度》《场地、器材、设备使用管理制度》《经费使用管理使用办法》《参加各级各项民传体育项目比赛的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
沧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教授5人,副教授16人。获得博士及硕士学位的教师27人(其中博士3人,在读博士4人,引进意向博士2人,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3人)。武术国家级裁判员1人,一级裁判员3人,舞蹈表演一级裁判员3人,在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中拥有一批有较高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
借鉴学习经验,推进优质学院建设。我院分别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思路、严格学籍管理、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聚焦科研治理等方面借鉴学习了优质院校的好做法、好经验,提高沧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办学水平,推进了学校事业的发展。
三是高质量运转。
坚持边建设开发边实践应用的原则,我校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有良好的管理教学训练体系,长期坚持开展武术、民族式摔跤、民族健身操、高脚竞速、板鞋竞速、蹴球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特色教学和训练,并多次代表沧州市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 2022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开始招生,更是为以后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提供了优秀的人才储备。目前正在开展的项目有:武术、民族式摔跤、民族健身操、高脚竞速、板鞋竞速、蹴球、珍珠球。常年开展竞技类训练的项目有:武术、民族健身操、蹴球、高脚竞速。这四个项目每周有3-4次训练,能够承担参加各级各类赛事的训练比赛任务。
沧州师范学院代表沧州市参加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比赛取得了一些优异成绩。其中:2017年,参加河北省民族健身操锦标赛,荣获二等奖;2018年,参加河北省民运会,获得民族健身操二等奖,高脚竞速获得4×100米混合接力和女子2×200米接力两枚金牌,女子200米、男子100米和女子400米三枚银牌;2021年,在河北省“民族团结杯”蹴球比赛中,女子单蹴和女子双蹴分别荣获第三名;参加河北省民族健身操锦标赛,荣获三等奖。
我校将以此次“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申报”评估会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院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建设规划,细化工作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再接再厉,推动沧州师范学院再上新台阶,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